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文江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单位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社会,人与人的同质性增强了彼此间的互信。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口流动加强,原住居民与流动人口间异质性显著,从心理上说,加剧了人们对人际关系不确定性的不安,影响了信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讲究“公平”的社会制度,“比如,原来工厂里的处长可能就住在我家楼上,现在可能都去住豪宅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显现,而新的价值标准并未确立,社会评价体系却开始向“利益”看齐了。
陈文江说,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该退出市场的政府还在干预资源分配;本该制定标准、有序竞争的企业却在唯利是图;本该建立准则、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却在利益漩涡中“寻租”。这些都造成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对企业产品的不信任、对社会秩序和价值标准的不信任。“如果政府不能带头在改革中建立公信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就不会提升。”
49.3%的受访者表示遇到陌生人有难处,还会施以援手
今年元宵节晚上的经历,让浙江杭州的窦女士至今心绪难平。当晚11点左右,她骑电瓶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辆摩托车撞上了路边的石墩,3名年轻人都受伤倒在地上。“我过去看时,那个姑娘伤势很重,呼吸微弱,就赶紧把她抱在怀里,喊她千万不要睡。后来有一位警官加入救援。我们大声呼喊,让过路车辆停下来帮忙,结果过了很多车都没停。”窦女士说,当时那位警官还说要把警官证押给过路司机,借车送伤者就医,也未获同意。最后还是120来了,将伤者送到了医院。
窦女士说,当天回家后心情很复杂。“在生命面前,任何人出于良知,都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救人于水火。虽然有可敬的警官和几位好心人,但更有不少人毫无同情心,直接驾车离去,真让人气愤。”这件事给窦女士的触动很大,“我就教育我的孩子,以后遇到陌生人遇到困难,一定要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调查中,41.8%的受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热心帮助别人却遭到拒绝”的情况。但当问到“遇到陌生人有难处,是否会施以援手”时,仍有49.3%的受访者表示会帮忙,其中9.5%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帮助”,39.8%的人会“心存疑虑,但会试着帮忙”。20.4%的人“想帮忙,但怕上当受骗”。24.3%的人会“视情况而定”。仅有4.1%的人会选择“离开”。
在地铁、火车站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常常会遇到一些自称遇到困难的人,说自己“钱包被偷没钱回家”、“为母亲筹医疗费”等,让人心生怜惜。面对此情此景,你是帮还是不帮呢?“对这些事,我现在根本不信,这些人都是职业乞讨者,我才不会把钱随便给他们呢。”在某外企上班的李小姐说。
在深圳一家房地产企业工作的翟先生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朋友在车站遇到一个背着小孩的妇女,说没钱回老家,朋友看她们可怜,二话不说就掏出身上原本要用来交学费的几千块钱。但事后她跟朋友们说起这件事,却没几个人称赞这一“义举”,反而觉得她被骗了。
翟先生认为,不信任陌生人主要是因为没有安全感。“现在社会治安环境并不理想,再加上媒体对犯罪事件的过度渲染,就会加重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陌生人间的冷漠不打破,过度设防,将导致什么后果?调查中,69.5%的人认为将会“加剧人情冷漠,以致出现‘老人跌倒街头无人敢扶’的社会怪象”,63.7%的人表示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和谐”,45.4%的人认为会“影响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43.8%的人指出会“加大社会运行成本”。
59.6%的人期待健全法律法规,严惩欺诈者和背信弃义者
在诚信缺失的当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调查中,67.2%的受访者表示,增加陌生人间的互信,提倡学雷锋更具有现实意义。
构建陌生人间的信任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受访者纷纷支招,排在前三位的建议是:“健全法律法规,严惩欺诈者和背信弃义者”(59.6%),“加强伦理道德建设,让人们重拾仁义礼智信”(58.3%),“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提高失信成本”(50.0%)。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张康之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信任。农业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信任是一种“习俗型信任”,是熟人之间交往的规矩。而当前,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熟人社会中的“习俗型信任”表现出逐渐衰减的趋势。“这时,我们不能只顾悲叹‘信任度下降’、‘诚信缺失’,这其实是对既往逝去社会的感叹。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城镇化的结果也必将是陌生人社会。”张康之表示,积极重建信任才是当下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张康之说,在工业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主要是以规则为中介建立起来的,这时候需要建立一种“契约型信任”,即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没有制度的保障,‘学雷锋’的承诺就有可能变成一阵风。”
“实际上,我们也不要对社会信任太过悲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之间的信任有着相应的自我完善的形式。”张康之说,现在我们逐步走向后工业社会,可以称作“网络式陌生人社会”,虽然人们之间直接的交往并不多,但是社会传播使得人们之间信息更多地实现共享,陌生人之间可以因此实现相互了解, 而且可以达到“熟人社会”中无法达到的理性化的了解。比如,你在网上购物时,尽管你没有跟店主见过面,也没法直接接触商品,但是可以通过评价体系来帮助自己作出判断,这样人们之间交往的成本会大大下降, 而且交往风险也会最小化。
当然,社会的自我完善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增强互信,利人利己,社会才会和谐发展。本次调查中,对于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受访者的建议还有:“从自己做起,主动相信别人”(46.5%),“政府带头提高公信力,打造诚信社会”(45.2%),“增加对行善者的鼓励,让好人有好报”(45.1%),“媒体多传递人际互信等正能量,营造温暖的社会氛围”(42.5%),“反思‘文革’等运动式思维、做法,建设温和文雅的人际秩序”(27.6%)等。
阅读完标题为(几月几日是学雷锋日,雷锋精神意义及深思(2))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