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着《舌尖1》的盛名,《舌尖2》看似顺理成章,但想拍出新意却不容易。事实上,尽管定位于美食的《舌尖1》引来一片赞美,总导演陈晓卿却多次表示,那只是因为当时也想拍出食物和人的联系,最后表现得不够而已。“我们不想仅仅拍一个做饭的过程,而是想透过做饭来探讨人与食物的关联,这才是更有意思的。”以《家常》为例,片中表现产妇的“月子餐”,爷爷奶奶做的鲫鱼木瓜,实际上是希望要儿媳妇的乳汁,而姥姥姥爷家做的鱼腥草,是利于伤口愈合的,谁是亲爹妈当下立现,“这其中的人情滋味特别值得咂摸”。 《舌尖2》引起的争议和话题都是围绕着口水和泪水的比例失调展开。各种吐槽随之而来,《家常》中被赋予“深意”的“月子餐”被淹没在一片争议中,而片中学琴女孩被指责为“三观不正”的故事也引来开播以来的最大危机。陈晓卿以及导演组完全没有预料到这甚至引发了对导演个人以及主人公的人身攻击,分集导演不仅被“人肉”出身份证,更接到张嘴就骂人的陌生电话,这个看似文弱的女导演却一直叨念着,连累了那对母女。开播后第二天,在媒体采访、陌生攻击号码、好友问询等各种电话响成一片的办公室中,陈晓卿一边安抚导演“没事,坚强点。下班去吃好吃的”,继而也对和《家常》具有相同“社会性”的第七集《三餐》表现出了难得一见的“不自信”,拉住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帮我看看第七集,预估一下网友会对哪个段落不满?” 《舌尖2》中最具社会话题的《家常》实际上也是最难拍的一集,食物是一日三餐司空见惯的,做法也是寻常百姓人人会做的。陈晓卿不是没有准备,他是一个注重纪录片调研工作的“学术派”,而《家常》这一集也是他对外试映次数最多的一集,前后找了不下100人看片,包括酒吧的年轻人、北京大学学生、餐馆服务员、圈中好友等,人群不一样,但大家都对这一集感觉非常好,没有太激烈的反应。面对播出后的巨大争议,尽管导演组有着太多的困惑,陈晓卿依然表示,愿意结合大多数观众意见进行调整,重播时增加美食内容。而关于《舌尖2》中美食和故事如何平衡的“必答题”,陈晓卿则笃定,“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