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平东小口,500余亩的土地上一度承载了北京四分之一的垃圾集中回收量,超过3万人的废品回收大军在此谋生。从2011年开始,东小口地区启动拆迁整治,目前大部分废品回收市场已拆除,商家陆续搬走。其中一些迁至西边的西小口,和之前聚集在这里的废品回收大军一起,继续与废品为伍的日子。记者从昌平有关部门获悉,该地区已列入拆迁整治计划。 每条胡同里都有废品摊 从天通苑一直向西,就进入了东小口地区,道路两旁随处是残垣断壁,昔日“废城”的壮观场景已不复存在。然而从村委会向西一拐,却又仿佛进入另一个“废城”。 这里地处海淀区与昌平区的交界处。昌平辖区内的西小口路长约1公里,道路两侧分布着各类废品回收站。临街的大多是一二百平方米的小院,更多的则沿着胡同朝两侧延伸。每条胡同长100多米,分布着几家甚至十几家废品回收站。在西小口路上,像这样的胡同就有十几条。小院里,废铁、废纸、塑料瓶、编织袋等废品堆成一座座色彩斑斓的“废品山”。不时有大中型货车进出,空车进站,满载而去。 由于常年无人清理,存积在路面上的渣土已经结了土块,坑洼不平。由于没有市政排水设施,走在这条路上,一不小心就会踩进黑乎乎的淤泥水坑。大车颠簸着呼啸而过,轮下的渣土被卷到空中。 “十几年前就这样了。”操着河南口音的超市小老板,象征性地掸了掸摆在跟前已经灰头土脸的蔬菜,把啃了一半的黄瓜塞进嘴里大嚼起来。 在这里,除了废品回收,还聚集了汽修、小商铺、小超市、小饭馆等行业以及切割、压缩大件废品需用到的各类器材,俨然已经形成了以废品回收为核心的“小社会”。 从东小口转移来不少人 在这里生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本地人,不是废品回收从业者,就是来这里图房租便宜的租客。 河南人刘梅在这里做了10年废铁回收生意。记者见到她时,正好有人拉来一车铁皮,在她租的院子里卸货。身穿中年女性职业套装,脚蹬一双浅色皮鞋,站在一堆废铜烂铁前的她和身后的场景有些格格不入。“儿子今天要回来住,得好好收拾收拾。” 走进刘梅的家,十几平方米的房子还算干净,但阳光还是从小窗户里透不进来多少,待久了有些压抑感。“女儿说什么也不住在这里,”刘梅说,尽管她给女儿特意收拾出一间房,但脏乱的环境还是让女儿宁可在天通苑附近每月花上千元跟别人合租,每天坐着地铁到城里上班,“还好,大学刚刚毕业的儿子愿意回来同住。” 说到东小口地区的整治,刘梅说,“马路对面那两家收废铁的就是去年从东小口搬过来的,在这一片,从东小口搬过来的还有不少。” 马路斜对面的小老板张东就是从东小口搬过来的废品回收从业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东小口地区拆迁后,很多商户只能各奔东西,“找到一个规模和配套都很合适的场地不容易,不少人都去几十公里外的通州、朝阳寻找落脚的地方,”张东说他不想太折腾,就托老乡在西小口路上找了个门脸。“听说这里也要拆的,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等到这里也干不下去了,还是回老家吧。” 50岁的王娟也是从东小口搬过来的,每个月花500元租了一个十平方米大小的临街门脸。见到她时,她正要出门面试一个住家保姆的工作,如果薪水高些,她就决定马上退掉租住在西小口路上的小平房。 “白天如果不开灯,跟个黑漆漆的窑洞没啥区别,我可真是不愿意回这里住了。”王娟毫不避讳自己对这个地方的厌恶,“这里的环境更加恶劣,刮风漫天土,下雨两脚泥,前几天下雨,水顺着门缝直往屋里灌,想去坐公交根本走不出去。”王娟说,女儿大学毕业要来北京了,她不忍心让女儿住进这里,所以面试时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迅速逃离“废城”。 本报记者 叶晓彦 文并摄 J224 阅读完标题为(东小口拆了 向西小口转移)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