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润萍(左)正在给乘客指路。 每周末,东城区公共文明引导员叶润萍都会和队友们一起去北京站广场,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整整3年,风雨无阻,为数万名乘客解了燃眉之急。乘客们都由衷地对叶润萍竖起了大拇指,夸她就是“活雷锋”。 “摇小旗”并不简单 叶润萍今年58岁。2000年,她的丈夫因病偏瘫了,坚强的叶润萍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边供女儿读书,边照顾丈夫,使她的生活陷入困境。2008年,叶润萍又当上了公共文明引导员,每天一早一晚在站台上服务两三个小时。 起初,叶润萍认为,这个岗位就是“摇摇小旗”,可是真正干了才知道,远不那么简单。叶润萍最早服务的站台是景山宽街东行站。这一站紧邻北京中医院,经常会有老人提着大包小包的药等车,赶上冬天,手会很冷。于是,叶润萍收集铁丝,制成了挂钩,放在站台上。后来,她还自制了坐垫、扇子等,冬天提供热水,夏天提供绿豆汤。只要乘客需要的、她能想到的,叶润萍都会准备好。为此,这一站被称为“温馨小站”。 乘客都称她“活雷锋” 为别人付出让叶润萍打心底里觉得高兴,还上了瘾。于是,3年前,每个周末,叶润萍都会和队友们一起,去北京站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北京站人山人海,少不了问路打听的人,每次叶润萍都会耐心地解答。有一次,叶润萍看到一名男乘客赶火车,手中的袋子破了,东西撒了一地。叶润萍主动上前帮他捡,还帮这名乘客兜好了东西。后来,叶润萍又自制了不少方便袋,发给了需要的乘客。 3年来,叶润萍为乘客制作方便袋2000多个,帮助老幼病残孕排忧解难1700多人次,共为35名乘客找到了走失的亲人。 帮外地患者找旅馆 去年8月一个炎炎夏日,叶润萍看到,有一名40多岁的妇女拉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朝她走来。看到小姑娘走路一瘸一拐特别费劲,叶润萍的心揪了起来。这名妇女向叶润萍打听附近有什么大医院,叶润萍当即决定亲自领着娘儿俩上医院。 就这样,叶润萍将小姑娘抱上电动车,一路推着车,陪着娘儿俩去同仁医院。路上,女孩母亲哭着告诉叶润萍,她的丈夫在工地出意外去世了,她借钱带女儿来北京看病。 听到这里,叶润萍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她说起了自己照顾瘫痪丈夫十多年的故事。渐渐地,女孩母亲擦干了眼泪。到了医院,叶润萍跑前跑后地帮着娘儿俩挂号看病。医生开了一堆化验单,并不是当天检查就能出结果。 “你俩有落脚的地儿吗?”叶润萍关心地问。女孩母亲直摇头,于是叶润萍又推着电动车,带着娘儿俩走街串巷地寻找便宜旅馆。一个多小时后,将娘儿俩安顿好,叶润萍才放心离去,身上早就汗得湿透了…… 当上队长责任更大 像这样的外地患者,叶润萍已经记不清帮过多少次了。她说,正是因为丈夫病了,她才感同身受,想给这些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哪怕是精神安慰。其实,不论是在站台上、在志愿服务岗位上,叶润萍都是这样热心肠,用北京人的情义和担当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也得到大家对她的信任、爱戴和尊重。 就拿景山宽街东行站来说,虽然这里站台狭窄,客流量大,但乘客们都能自觉排队候车,哪怕是雨雪天;有时遇到交通堵塞,车辆间隔大,乘客能排队二三十米长。这一站也被命名为全市“自觉排队示范站台”。 去年,叶润萍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今年3月,她成为东四中队的队长。叶润萍说,每个月她都会组织队员开两次例会,会上大家交流最多的莫过于这种帮助乘客的小事儿。同事的话“人有事儿,咱不能不管”,引起了叶润萍的共鸣。她越来越觉得,虽然公共文明引导员是个平凡的志愿服务岗位,但也是伟大的,因为可以帮助到身边无数的人。 本报记者 王琼 J010 景一鸣 摄 J168 阅读完标题为(引导员:乘客有事儿咱不能不管)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