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最大的金融中心和港口城市、通往太平洋区域和远东的门户旧金山(San Francisco,早期移民华人以粤语音译为“三藩市”), 三面环海,风光绮丽,气候宜人,各种风格的建筑物透出迷人的魅力。但旧金山又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主要地震区,几百年来几乎时时面临地震灾难的威胁乃至重创。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在1906年,当代发生的最大地震是1989年,都给城市建筑、交通枢纽和居民生活等带来毁灭性的破坏。21世纪初,地震学家预测,未来30年内旧金山湾区“很有可能发生”一次大地震,强度超1989年7.1级洛马普雷塔地震(Loma Prieta quake)2至3倍。 迫于大自然的威力,应对地震灾难,在林林总总的各种高层、地标建筑之外,旧金山的民居建筑呈现出一些独特之处:普遍为低层次木结构或钢结构建筑,大部分民居都是两三层楼,在相对狭窄的街道上(往往还是坡度很陡)挤满了色彩不一的小楼房。此外,房子普遍采用抗震结构,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建造的民居,在房屋底部和内部框架上,都采用了抗震设计,因此造价也相应比较贵;还有很多民居的外墙上都加建了“逃生梯”,一旦地震袭击造成火灾,居民可以沿着“逃生梯”迅速离开。 改造“软楼房” 现任旧金山华裔市长李孟贤,担任过旧金山市工务局长、市府行政官,长期关注城市建筑防震抗震。据调查统计,目前包括中国城(唐人街)在内,全旧金山市目前共有4500栋1978年前建成的楼宇,其中约有3000栋被定性为需要翻新或改造的软楼房,大部分集中在日落区、中国城及海洋区(Marina)。这3000多栋“软楼房”(Soft-story building)不符合防震抗震最基本要求,也即大约有5.8万名旧金山居民及2000家企业约7000员工目前仍然生活、工作在这种经不起地震波冲击的软骨楼宇中,成为旧金山亟须改善的建筑群。 曾担任建筑检查员的奥特里尼(Patrick Otellini)2012年10月奉李孟贤之命掌舵新成立的“旧金山市府地震安全项目执行部”,被主流媒体封为地震楼宇安全政策的“新沙皇”。他的职责就是实施一项为期7年的“软楼房”改造计划,增加此类建筑的抗震性。“软楼房”,术语为“带底部薄弱层楼房”,专指建筑商或业主为了制造空间而把一楼挑高、掏空后作为车库或商业店铺的房屋,因为地面一层为“空心”,在建筑学上被定性为“薄弱层”。软楼房底层通常为车库或有大片落地窗的商店,抗震水平差,遇到地震时很有可能受到结构性损坏而坍塌,造成人员伤亡,被认为是最容易倒塌的建筑。台湾“9·21”大地震报告指出,这类建筑几乎全部如“骨牌一样应声倒塌”,被当地人称为 “软脚虾”。 2013年4月14日,奥特里尼在旧金山湾区都市规划研究协会(SPUR)向50多名旧金山地产商代表、建筑师、土木工程师及城市规划师介绍“软楼房抗震翻新计划”,要求全市3000多名“软楼房”业主必须为楼宇进行改造,提升抗震能力。 这项计划由李孟贤市长及7名旧金山市议员于当年2月提出,并积极进行草拟实施该计划的法案,进入正式立法阶段。 奥特里尼表示,这个翻新改造计划将旧金山的“软楼房”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为年长者居住的公寓、学校或社区中心,是市府优先改造的楼宇,业主必须在未来4年内完成改造。第二类为餐厅、酒吧、影院及任何一栋可以容纳45人以上的建筑物,市府会给予5年时间进行改造。其余的“软楼房”则属于第三类,必须在2020年前完工。 与此同时,李孟贤等市府官员也与20多家商业银行开会,商讨向“软楼房”业主或负责人提供融资或贷款援助。 4月4日,旧金山市议会一致通过“软楼房抗震翻新条例”,旧金山至少约3000栋抗震能力较低的“软楼房”将被强制要求完成抗震加固工程。受管制的楼宇为1978年前建造,一楼为车库、商业店铺或其他开放式空间,至少有三层楼高及五个或以上的单位。 依据该法案,旧金山这类建筑物必须在2020年前完成防震工程,这类工程可费时长达90日,施工成本高达13万美元。按照现在法律,物业业主可将所有成本转嫁给租户。旧金山市府审计部门估算抗震工程导致的每月租金升幅在38美元至83美元之间, 旧金山市议员布莱德(London Breed)认为,新条例将减低居民在大型地震中受伤或流离失所的风险。布莱德经历过1989年的Loma Prieta大地震,眼见许多软楼房在震后“基本上都倒向了一边”。而市议员维纳(Scott Wiener)则说,这是一项万众期待已久的条例,虽然改造工程代价并不便宜,但全市都必须为此作出牺牲。 然而,租客权益组织认为租客将是首当其冲作出“牺牲”的群体,因为旧金山的租赁法规允许业主将抗震工程的成本,以每年增加租金10%的方式全部转嫁到租客身上。旧金山房屋权益委员会总监Sara Shortt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抗震加固是对楼宇必要的投资,业主也会从中受益,因此业主应该与租客平均分摊工程的成本。 市议会主席邱信福则抓紧与租客权益组织斡旋,为低收入租客简化“申请避免支付租金增幅”的手续。 而在2013年4月18日纪念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107周年之际,当天凌晨5点许(大地震发生时间),旧金山市长李孟贤、市议会主席邱信福、警察局长苏尔(Greg Suhr)、市议员维纳(Scott Wiener)及布莱德(London Breed)等政要来到市中心罗塔喷泉(Lotta's Fountain)广场,举行签署“软层木造结构楼宇强制性抗震改造计划”(Mandatory Seismic Retrofit Program for Soft Story Wood Frame Buildings)仪式,至此,旧金山3000多栋“软楼房”必须在法定时间内完成抗震加固工程。 李孟贤表示,新法规让旧金山成为一个真正有适应力的城市。居所安全是地震主要任务,强制性抗震加固计划保障了市民和房源,让旧金山在下一次地震后迅速恢复过来。今天代表市府重新承诺,确保旧金山不会再次被1906年大地震和火灾的灾害所摧毁。新法案属于旧金山市政府“地震安全实施方案”(Earthquake Safety Implementation Program, ESIP)其中的一个规划项目,将全市的“软楼房”分为四个等级,计划在未来7年内逐步实施。 提升民众防震意识 当天上午10点,李孟贤及邱信福等人还亲自为位于米慎石街及第三街交界处的旧金山公共安全大楼(SF Public Safety Building) 举行封顶仪式,并在钢梁上面署名。工程花费2.39亿美元,拨款全部来自地震安全及紧急反应基金 (ESER),已获得绿色建筑LEED黄金标准认证。建筑物面积达29万平方英尺,2011年9月动土,将在2014年11月完工。届时,旧金山警察指挥中心将坐落于此,另外还包括南区警察分局及米慎湾消防局。公共安全大楼拥有良好的救灾机制,可以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后96小时内维持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继续服务旧金山。 自1906年大地震后,重建的旧金山每年4月18日前后都会举行纪念大地震活动,包括游行集会、讲座、展览,等等,堪为年度盛事。譬如2006年4月18日,成千上万旧金山居民和游客聚集到市中心的罗塔喷泉广场,纪念这场世纪大灾难100周年。罗塔喷泉广场正是当年地震灾民发布信息寻找失散亲友的地方。当天早晨5点13分,11位大地震幸存者出现在了广场中央的舞台上,时任旧金山市长纽森向他们一一致意。随后,纽森、国会众议院少数党领袖佩洛西、旧金山警察局华裔局长方宇文、消防局长怀特等政要共同向大地震死难者进献花圈,方宇文向在救灾行动中牺牲的唯一一名警察马科斯·芬勒的家属颁发了紫心勋章。11位幸存者到2013年纪念日时,只剩下4人了。 加州参议员亚历克斯·帕迪拉(Alex Padilla) 不久前提出耗资8000万美元建立一套地震预警系统的提案,达到提前60秒预报地震的水平。地震预警系统由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加州综合地震网运行系统联合完成。现在早期网络预警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 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后,旧金山华裔市议员马兆光召开地震小区行动计划听证会。会上由市代理行政官AmyBrown指出,在前市长纽森及市多个部门、小区机构参与下,针对市内众多建筑面临大地震是否足以抵御的问题,作出“地震安全小区行动”(CAPSS)报告。 根据CAPSS报告,模拟海湾海沃(Hayward)或圣利安德鲁(SanLeandro)断层带出现强烈地震的情况下,旧金山市内建筑物能否抵御,或者会出现什么后果。 与会人士均指出,问题在于很多业主和房客还未能清楚认识到自己所居住的房屋在地震降临时可能有多么危险。CAPSS提出的17点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希望旧金山市府要求对所谓“软楼房”(Soft-Story)木屋进行防震加固。 其他建议还包括旧金山市府应该在行政官办公室下设立一个地震预防或善后统一协调的办公室,在一些建筑物里面加设煤气断绝装置,以免大震之后煤气泄漏触发火灾。与小区内的非营利机构等也应该合作,培训市民增加防震意识,懂得如何灾后自救等。 旧金山湾区的轻轨地铁捷运(BART)当局在2013年3月起,为了升级地震安全系统,将在未来14个月里每个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推进工程建设,不惜晚上10点后会出现20分钟左右的列车延迟情况。 地震安全工程发言人麦克阿瑟(Molly McArthur)表示,捷运系统是在40多年前建造的,现在的地震安全标准已经大大提高,必须升级。他说,很抱歉给乘客带来不便,但他们必须确保BART的设施足够坚固,才可以抵御未来可能的大地震。 捷运系统的地震安全系统升级计划于2004年通过,2005年开始施工,预计在2018年完工。■ (责任编辑:JN154) 阅读完标题为(旧金山的建筑防震规划)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