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白回忆:“在正月十几,又要我到上海来找郑陶斋。当时还有一两个人也找回去帮忙。我在上海差不多住了一个月,所找到的人,还有一个陈廷威,陈廷威是在水师学堂毕业,以前在小兵船当大副,这时适在赋闲,所以我就带了他回来。”(《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第一册,页29)陈少白稍后又说:“陈廷威幼习水师,甲午前曾充某军舰大副,卸职闲居。甲午年在沪,由郑官应介绍结识孙先生。乙未年,应召到香港,使入广东内地,联络绿林。”(《兴中会革命史别录》,《辛亥革命》第一册,页77) 郑观应推荐了曾任“广乙”军舰枪炮大副的陈廷威,由陈少白把他带回广州。此时找来个“枪炮大副”,不会是为了开农学会;后来广州起事,另有程璧光、程奎光两个海军军官参与。显然,郑观应对广州举事的内情一清二楚。陈廷威跟郑观应交情很深。1894年8月,甲午战争刚开始,郑观应向盛宣怀推荐陈廷威;8月12日,陈廷威向盛宣怀递交了一封求职信(《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甲午中日战争》,页141)。8月14日,郑再发一信,询问“大副陈廷威,能用否”(《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轮船招商局》,页553)过了三天,郑又催促:“月初有‘广乙’前大副陈廷威颇有胆略,极愿投效,已有禀求差使,不悉已邀尊鉴否。其人如何,询李云龙便知详细矣。”(同上,页555)郑观应反复推荐,盛宣怀却没有回音,恐怕是通过李云龙了解到陈廷威人品极差。果不其然,广州起义失败,陈廷威成为第一个叛徒,受清廷委派负责“跟踪缉办”孙中山(陈锡祺:《同盟会成立前的孙中山》图版“墨领密件”)。1898年戊戌政变后,陈廷威到北京找军机大臣廖寿恒,自告奋勇要到日本缉捕康有为、孙文(谢俊美《营救维新志士的军机大臣》一文所引廖寿恒日记)。 1894年初,孙中山计划上书李鸿章。陈少白回忆:“孙先生到了上海,找着了一个香山人,就是著《盛世危言》的郑官应(字陶斋),托他想方法见李鸿章。有一天,在陶斋家里碰到一位太平天国的状元王韬……并且他是和太平天国有关系的人,所以孙先生在陶斋家里一见如故,就把它那篇大文章,同王韬商量起来,王韬也重新替他加以修正。”(《辛亥革命》第一册,页29) 陈少白的说法,有掩盖,也有“泄密”。孙中山到上海,不是“找着”郑观应,“碰到”王韬,这一切看起来像是事先安排好的。王韬曾上书太平天国,为此逃亡香港多年,郑观应偏要找一个有反清经历的人来见孙中山,双方又“一见如故”,岂非早有默契? 《上李傅相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二十字纲领,借鉴自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篇长文的重心落在最后三段,目的在于取得李鸿章的支持,申请“游历泰西各国护照”,回国后组织农学会,招集农民垦荒。具体的项目,包括用新技术种桑养蚕、对土产罂粟进行深加工等。隐藏在这些表面文章背后的真正目的,似是以开发农业为名,向海外华侨集资,组织兴中会的海外分会,为日后举事储备资金和人才。可惜此次北上,碰到中日冲突酿成甲午之战,李鸿章无暇接见。孙中山等待无果,只好回沪,最终凭借郑观应为他在江海关弄到的一张护照(《兴中会革命史要》),到夏威夷去了。 郑观应绝非普通商人。1884年中法战争初起时,郑观应投笔从戎,入钦差大臣彭玉麟幕,充湘军营务处;6月11日,郑观应潜往法占西贡刺探敌情,再转往暹罗面见国王,希图说动暹罗与中国夹攻法军(见夏东元《郑观应年谱长编》)。郑观应此行虽未能达成“合纵抗暴”的目的,但可看出他为人“好奇计”,对军事冒险活动极有兴趣。 1895年2月初,当看出日军有向北京进军的趋势时,郑观应寄密函给信盛宣怀,请盛氏“回籍仿西法创办民团,以保护苏松沿海一带地方”(《郑观应年谱长编》上册,页396)此说在当日可谓惊世骇俗,暗示在京城不保、清廷被彻底击败时,在江南地区另举义兵,带有将南方从满清独立出来的意味。 陆皓东是牵线人 孙中山和郑观应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何时建立起来的?学界以往的研究,多上溯到1887-1892年香港学医时期,但都未能还原具体的场景。夏东元、易惠莉从事郑观应研究数十年,成果丰硕,已将球带到门前,尚欠最后一脚,至为可惜。
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中自述:“予在澳门,始知有一种政治运动,其宗旨在改造中国,故名之为少年中国党(按即兴中会)。其党有见于中国之政体不合于时势之所趋,故欲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其最要者,则在改行立宪政体,以为专制及腐败政治之代。予当时不禁深表同情,而投身为彼党党员……”(《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50;括号中“按即兴中会”5字,为1912年中文版译者甘永龙所加,事后未见孙中山对此译文提出修正的要求。) 阅读完标题为(揭秘:谁创建了晚清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非孙中山(2))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