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公墓,可这里没有陵园,没有墓碑,没有鲜花,没有上坟者,只有一座座被掘开的荒冢,散落在草木之间。 很多昆明人都不知道,在大石坝村背后的长春山(又称石塘山)上,有一座昆明飞虎队公墓。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500名飞虎队英烈安息的地方,如今却是棺材横陈、遗骸裸露。一些不知情的人甚至把这里当成了野营场所,垃圾遍地。 遥想当年,500多名刚从航校毕业的中国青年,为了抗击日寇驾机出击,血洒云南蓝天。如今目睹英烈墓地的这般景象,令人唏嘘。 鲜为人知的墓地 “尸骨曝野,棺材横陈”,经一条长微博披露,几近被人遗忘的昆明飞虎公墓突然以这种方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8月11日,新浪微博上出现了一条名为“飞虎队70年,无法长眠”的长微博,内容让无数网友揪紧了心。微博的大致内容是:坐落在昆明一座无名小山上的昆明飞虎公墓,因长期无人管理,导致下葬的英烈们尸骨曝野,棺材横陈…… 都市时报记者几经询问打听,但是,即便找了不少“老昆明”,对飞虎公墓的位置也是一无所知。最终,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俊坤。听说要关注飞虎队公墓,电话那头的朱俊坤十分热情,除了介绍了不少情况之外,他还不停地忙着帮我们张罗如何上山。“极少有人知道地方。叫个人带你们去吧,否则你们绝对找不到的。”末了,朱俊坤还特别嘱咐,雨天路滑,注意安全。 吴新华,飞虎队研究会工作人员,被安排带我们上山的人。一见面,寒暄几句,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昆明飞虎公墓。“杂草丛生,树木都快成林了。还有很多尸骨都在野外,很多棺材都被撬了。”一路上,吴新华的语气中充满愤怒和无奈,间或带着叹息。 很快,采访车来到了经开区大石坝村。汽车穿过大石坝村的一段长坡路上的两所民房之间,驶上了一段坑洼不平的陡峭山路。经过长约1公里的剧烈起伏颠簸之后,眼前是一座名为“长春山”的山头。 山头上是一片宽广的开阔地。在这里,除了长高的树木稍有视线遮挡外,很容易便能看到昆明市区的高楼大厦,和马路上来来回回的车辆。 空地的一处,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2010年立的“重走中国远征军之路纪念碑”,一块则是“昆明飞虎公墓”,立于2008年。碑文上如是介绍: “昆明飞虎公墓位于昆明东郊石塘山,始建于1938年,原称昆明空军公墓,后因国人誉为中美空军为歼击日寇之空中飞虎,公墓亦随之称飞虎公墓。原址小麻苴。1954年迁至石塘山,2007年4月5日,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重新发现……” 荒冢中的乱象 墓地被掘开,棺木被破坏,遗骸散落地上,周围遍布荒草与游人抛下的垃圾。 环顾四周,如果不是这两块石碑,很难让人把此地与公墓联想起来,因为石碑后面杂草丛生,高矮相间的灌木几乎不能容人通行。走到石碑后约10多米的地方,就能发现有人活动过的踪迹—各种吃剩下的食物、食品塑料包装袋、十多个啤酒瓶,以及各种饭盒。“一定有人来这里露营或野炊过。他们不知道这里是墓地。”吴新华指着眼前的一片狼藉说道。 在这里游玩过的人若是活动范围再宽十多二十米,可能就会发现埋葬在这里的飞虎英烈们。就在这些垃圾不远处,一个个墓穴映入眼帘。 “明显有盗墓者来过这里。你看,很多墓穴都被掏空了,棺材板丢在一边。”在吴新华所指方向,地上横七竖八地扔着一些棺材板。走近仔细观察,当年下葬用的棺材是用上好的柏木做的。 继续顺着树林往下走,墓地的轮廓显得更清晰了。在这里,每个墓穴依次排开,彼此间隔约为1米,每个墓穴并没有单独立碑。令人扼腕不已的是,一些墓穴的棺材要么全部被撬起丢在一边,或棺材盖已被破坏。在棺材已经被撬起的墓穴里,以及周边的空地上,零星散落着一些颜色黯淡的白骨。 吴新华介绍,2008年,这里曾遭过一次山火。当时杂草和树木几乎被烧尽,暴露在外的墓穴和遗骸更多。“现在树长高了,草也起来了,不少白骨也见不到了。” 都市时报记者在山上四处查看时,遇到了两个年轻人。一问,他们都是嵩明县的来昆务工者,上山是专门来捡菌子的。当得知这个小山头是埋葬数百名飞虎队阵亡将士的地方时,其中一名男子脸色一变,几分钟后,已不见二人踪影。 英烈墓碑深埋水库底 经过历次运动,飞虎公墓不仅迁离原址,且屡遭毁坏。仅存的12块破碎墓碑和两个石墩,就是英烈们的全部遗物。 事实上,石塘山并不是昆明飞虎公墓的最初所在地,它是1953年搬迁过来的。志愿者武思琪2007年第一次找到石塘山时,附近村子里90多岁的老人告诉武思琪,公墓原来是在小麻苴村的山上,他们经常过去玩,“环境好得很,有祠堂,供着牌位,大门上有蒋中正写的‘忠烈祠’几个字。” “那是什么时候?” “小时候。” “然后呢?” “然后搬走了啊!” 公墓是一点一点消失的。1953年土地规划,拆公墓建仓库。祠堂倒是一下子就拆了,可墓地费劲。棺材用的是上等柏木,墓 碑是青石板,一块超过100公斤,一头牛只能拉一个人的坟,附近一个村子的牛全体出动,才把坟迁去了荒山上。 过了5年,“大跃进”来了,生产队要修水库,石料不够,就有人想起来,不是还有几百块青石板吗?正好拿来垫水库。牛车又一次出动。墓碑没了。 到了“文革”,飞虎队队员的家属不敢去上坟祭奠,山上就没人再去了。但盗墓贼频频光顾,又遭山火,几次三番,当年叱咤蓝天的飞行英雄的墓抗不住折腾,终于“荒冢一堆草没了”。 12块破碎墓碑,还有两个石墩子,这就是500位阵亡英烈的全部遗物。 2008年,云南飞虎队研究会会长孙官生跑到水库工地,把仅剩的这些遗物翻了出来。每块墓碑长度约为1.2米,宽为0.6米,厚度约15厘米,为方正的大青石条。墓碑的上方刻有国民党空军徽章;中间题写“某某烈士之墓”;左侧下方为设立机构“空军军官学校”(昆明航校)或“空军第五陆军司令部”;右侧为埋葬时间,最早的一块为“民国二十七年十月”(1938年10月);最晚的为“民国卅五年三月”(1946年3月)。很多墓碑都不完整,有几块中间还被掏出了碗口粗的大洞。 觉得荒山白骨的景象实在太过冷清凄惨,云南飞虎队研究会于2008年在山头上立了块碑,上书“昆明飞虎公墓”,总算让公墓有了一个标志。 艰难的“寻墓记” 在朋友提供的线索和城郊小庙看守者的指引下,飞虎公墓于2007年重见天日。 为什么在2007年以前,人们没有发现位于长春山的“飞虎队”公墓?又是谁率先发现墓地的?这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飞虎队研究会会长孙官生。 阅读完标题为(昆明飞虎队公墓已成乱坟岗 英烈尸骨曝野(图))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