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北京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红人  | 历史

> 资讯 > 社会 > 正文

记于都县盘古山镇文化站站长刘为裕

2013-08-17 18:06 来源:网络 浏览:

  “不论是对社会、对事业,还是对百姓、对家庭,都要用心尽责。”采访时,于都县盘古山镇文化站长刘为裕说,“干农村文化事业,只有用心根植,才能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因为这句质朴实在的话,刘为裕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最基层的文化战线上,洒下无数辛劳汗水,收获了群众的支持和赞扬。

  群众说,他是一个好干部

  近日,记者来到盘古山镇文化站,走进图书室,见到十几名村民在认真地看书、看报。63岁的村民刘义海说:“我经常来这看书、读报、看戏,在这里我学到了鸡鸭和猪的养殖技术,还有病虫害防治知识。这得感谢刘站长,他是一个为我们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的好干部。”

  见到记者,一些村民也笑呵呵地围拢过来。盘古山镇山森村村民吴建发说:“我们村比较边远,为裕经常给我们送书籍、送技术,让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引领我们发家致富。”

  盘古山镇下曾村村民廖章军回忆说:“那时,为裕听说我和杨崇峰等十几个人喜爱文艺,便自己掏钱,专门购置了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组建起民间器乐表演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于都县委宣传部、于都县文化局的关心支持下,1994年,于都县第一个文化户协会在盘古山镇成立,一些规模性群众文化活动开始举办起来,吹唢呐、舞龙灯、唱卡拉OK等文化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民间民俗和节庆活动日益活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此,于都县盘古山镇文化站荣获全省第一批“百强文化站”称号。

  家人说,他一心扑在文化站上,全力搞好农村文化事业

  盘古山镇老文化站建在该镇仁风街,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制约了文体活动的开展。前几任站长都有把它拆除重建的想法,但至少需要投入15万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刘为裕1992年任盘古山镇文化站站长后就一直想重建文化站,为此,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采访中,刘为裕的妻子邹凤娣告诉记者:“镇里资金有限,家里开小店做生意赚到的钱全拿给他去办文化站了。”但即便是这样,资金仍有缺口。为重建文化站,刘为裕瞒着妻子向银行贷款5万元。提起这件事,邹凤娣至今仍很激动:“我很生气,为了建文化站,他竟然瞒着我贷款,这笔债至今还未还清。”不过,邹凤娣还是很理解丈夫的,“他也难,130多斤重的壮实汉子,天天想着到处借钱,整整瘦了一圈,亲戚朋友劝他也没用。他不打牌,也不打麻将,他一心扑在文化站上,全力搞好农村文化事业。”

  刘为裕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凭着对文化事业的热忱,刘为裕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岗位上坚守自己的信念,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刘为裕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利用了这样一个好平台,为民办实事。但现在做得还不够好,距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好好努力、勤于学习,接受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挑战。”多年来,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刘为裕多次自己出钱到外省、外县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作为土生土长的盘古山人,刘为裕觉得这三十年来做得最满意的两件事,一是重建了文化站,二是翻修了文化站,将原来的危房变成38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三层楼房,再变成现在集剧院、图书室、培训室、网络学习室等功能于一体的建筑面积有2600余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

  刘为裕说:“现在的成果都是我辛辛苦苦、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但不管怎样,把这栋楼建起来了,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文化需求,我也算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以后我还要引进数码电影播放系统,让文化站功能更完善。既然当了这个站长,我就要负起这个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文化站建设得更好。”(王潍 刘崟 肖章荣 特约记者康育生)

寻找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



阅读完标题为(记于都县盘古山镇文化站站长刘为裕)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