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新闻网博乐9月29日电,沙山子讯 (程玉芳) 说起他,不论是离开连队多年的老人还是当下在连队工作的新人,甚至连队的小孩子都能叫上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讲起话来他总是侃侃而谈,在连队的办公室里,在连队的小商店的门口,不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喜欢跟这位74岁的老人扎堆闲聊,他就是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三团中心团七连退休干部蒋忠久,说起个人经历,他很自豪地娓娓道来。 从小读过私塾,1952年转入国家兴办的公立学校上学。1960年在大连钢铁工作两年的他,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到了吉林,在部队从事原子化学的研究。1965年从部队转业,当时包括他在内的有满满一火车的复员军人被分配到南北疆各个师局,他被分到当时的红星九场,1966年红星九场与83合并团,他被分配到7连,成为第一代军垦人。 1969年他经过师级批复为25级干部,享受干部津贴补助。他和许多拓荒者一道,在茫茫的戈壁滩、芦苇丛上开荒、造林,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后来有许多被下放到连队的干部被平反调离,很多天津、上海的支边青年返乡回城,还有很多一起工作的同事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7连,而他当过教师,做过文教、会计、粮食保管,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干就是40年,一直到退休,从人人用砍头曼、十字镐垦田地、挖大渠,从以前的淹灌、漫灌到今天的节水滴灌技术,一直到如今一个人种上百亩耕地,还能很清闲地遛弯压马路、外出观光旅游,他见证着7连从拓荒时代到今天现代化的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 他总是说我们那时候的人太吃苦了,现在的日子简直是天堂的生活,做梦都没有想到啊。 退休后,蒋忠久舍不得闲着,和老伴住在以前的老屋里,侍弄着房前屋后的鸡圈、菜地,连里不少人家都吃过他们种的无公害蔬菜。陈旧的家具、陈旧的老屋却不失整洁与条理。没事的时候,他总是奔波在团部、博乐、乌鲁木齐甚至和老伴一起到天津、上海等地拜访从前曾在连队工作过的同事家中,哪里有老7连人,哪里就有他的足迹,他留恋以前和他们在一起的艰苦岁月,难忘那患难与共的故交,给他们讲述着83团的发展现状和7连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前那些老军垦虽然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悄然地离开了连队,但是只要他得到了他们的任何消息,生病、过寿或者身故,他都会赶去看望他们。他,忘不了大家在一起吃过的苦。当有人对他的来访感动得连声道谢的时候,他会深藏内心那份激动,然后说,没什么共产党每年都要给我补助180块钱的车费,我坐车是公家给我掏钱呢! 蒋忠久说,刚到7连的时候,连队只有3辆破旧的自行车,当时的人们都很穷,他和几个老同志一起在梧桐林里挖甘草,把甘草规规矩矩地捆好,借了一辆自行车拖到几十公里外的精河县去卖,赚回来的钱几家人合伙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谁家有事,谁就骑着自行车去办事。当年的日子太苦了。 如今,刚到连队种了几年地的新职工大多数人家都住上了楼房,添置了小汽车,下地干活都开着自己的轿车,以前一个团长下地只是骑着自行车呢! 从前有些兵团人的子女不愿意种地,因为种地人太辛苦,田间作业大部分靠体力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收入却寥寥无几,所以很多人认为种地没有出息。改革开放以后,兵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团场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一人轻而易举地就能管理百十亩土地,拥有上百亩耕地的人如今成了“大老板”,种地成了一个很吃香的行业了,由于连队耕地有限,现在很多人想种地却种不上呢!我的儿子也承包了连队土地,成了第二代军垦人,如今我的孙子,是咱第三代军垦人了! 谈话间,蒋忠久老人很是激动, 今年冬天,蒋忠久老人和老伴就要搬入八十三团中心团兴建的高层安居房了,这对老人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他却不舍得离开这个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和生活了多年的连队,这里有他和当年那些老军垦留下的足迹。可是年纪大了,眼看冬季就要来临,他和老伴提煤倒水劈柴这些重活都干不动了,连队年轻人经常半开玩笑地劝他也该住楼房去享享清福了。他说冬天住楼房,夏天我们还要回到我的老房子,连队里安逸的日子过惯了,我的根在7连。 据了解,由于蒋忠久勤劳肯干,团结邻里,离休后,主动帮连队新一代领导班子出谋划策,为连队干部、职工与群众义务送报纸,深受大家好评。虽说生活很简朴,可是左邻右舍谁家有困难,只要能帮上忙,他都会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先后被八十三团中心团评为“老有所为之星”与“老军垦”等荣誉称号。 阅读完标题为(记五师八十三团中心团七连老军垦退休干部蒋忠久)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