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北京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红人  | 历史

>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成都东郊“蓝顶”文化高地现象探析

2013-09-30 18:16 来源:网络 浏览:

新华网成都9月30日电(记者肖林、童方)成都统筹城乡改革,使东郊10公里的三圣花乡成为中国文化新高地——白鹭湾湿地旁一片朴素的小屋“蓝顶艺术中心”里,聚集着一大批中国最顶尖的当代艺术家,让这里成为艺术殿堂、成都这座现代大都市的精神家园……

“陋室”之畔有“桃源”

成都东郊三圣花乡景区的深处,阡陌纵横、垂柳依依、莲叶田田,是一个风光秀丽、安静幽雅的地方。在这片宜诗宜画的美景之间,矗立着一片灰灰白白的房屋:高高的房顶,未经装饰的外墙,前庭后院点缀着乡村随处可见的花草。

就是这样一栋栋朴素的小屋里,聚集着中国最顶尖的当代艺术家:周春芽、何多苓、方力钧、罗中立、刘家琨、沈振清、欧阳江河、俸正杰等等。此外,“蓝顶”的青年艺术村和周边还散居着大约300名青年艺术家。

28岁的云南小伙子普鹏2008年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就一直想找个能创作的地方呆下来,最终他和一些同学一起选择了“蓝顶青年艺术村。”

普鹏的工作室是一套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总面积就60平方米,屋内没有任何装修,水泥地面腻子墙。底楼层高大概3.5米,最大的一间是工作室,四周墙上挂满了色彩斑斓的画作。

“这是这里最小的一套房子,但对我来说足够用了,每月租金只要600元左右。”普鹏提到自己的工作室很满足,“很喜欢这个地方,气氛很浓,买画的人和机构来的次数和欲望要大得多,无形中也会给青年艺术家很多机会。”

统筹城乡升级艺术高地

“蓝顶”的创始人之一、艺术家周春芽曾说:“艺术家一辈子简直就是为了找工作室。”而一到“蓝顶”,很多艺术家认为无需再找了。

蓝顶艺术中心规划总面积约1500亩,包括公共艺术机构、美术馆、艺术中心、产权式工作室、租赁式工作室和一些配套服务机构。

近日,记者在蓝顶艺术中心碰到蓝顶美术馆的设计者、建筑师刘家琨,他说:“我看他们搬进来了的幸福指数都很高,我的工作室正在装修,很快也要搬过来。”

据刘家琨介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家们要找到一个“不用搬来搬去,可以聚在一起搞创作”的地方非常不容易。“最开始我很犹豫,就怕艺术家聚集到这里后土地被炒热,商业开发进入,艺术家们就又要被赶走。”刘家琨说。

后来之所以刘家琨又选择入住“蓝顶”,是因为成都市用规划确定这一带为环城生态区,并用地方立法予以保护,为艺术家工作室颁发合法的房屋产权证。

记者调查发现,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打造统筹城乡改革升级版,并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发展,而是引进“蓝顶”发展文化艺术。

据蓝顶美术馆馆长金延回忆,当时锦江区将30多亩地作为文化用地,以优惠的价格有偿划拨给了周春芽等十几位艺术家,蓝顶美术馆的理事长章智勇牵头修建,2009年蓝顶一期正式建成。建成后,蓝顶在全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邻近蓝顶一期的双流县接下来又把统筹城乡整理出来的80多亩土地,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方式优惠划拨给2009年成立的蓝顶创意产业公司,这样又有了蓝顶二期、三期和青年艺术村。

现代化都市的精神家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景,千百年来影响和感染了无数中国的文人墨客。成都的“蓝顶”就给了人们一个“进可天下,退可天下”的精神桃源。这个桃源,不在遥不可及的荒山世外,而在触手可及的城市边缘,在艺术家、市民和村民的心底。

蓝顶当代艺术区所在的三圣花乡景区,原本是一片农村。“蓝顶”来之前,村民张光君的农家乐里茶是5元一杯;有了“蓝顶”,茶卖到20元一杯。

文化入住给村民带来的另一大改变,用村民张光君的话说就是,说话、行为、习惯都变了,素质也都加强了。还有的村民直接加入了蓝顶的“艺术产业链”,成了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或是做起了加工画框、做艺术品物流的生意。

在蓝顶美术馆,一场题为《玩物主义》的画展正在举行,当代艺术家冯峰、管怀宾、韩湘宁、叶永青等8位艺术家正呈现“一种关于日常生活美学的叙事”。

前来参观的市民陈小姐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这个城市艺术脉搏的腾腾跳动。”

现在,“蓝顶”就像一块艺术磁场,不仅吸引着国内的艺术家、艺术机构、经纪人、都市人、农村人,连国外艺术家也嗅到了这块蛋糕的诱人香气,据悉,一批法国艺术家将在明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到“蓝顶”旅居、创作。



阅读完标题为(成都东郊“蓝顶”文化高地现象探析)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