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国际皮革城董事长梁国申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中国网 焦源源 摄 辛集国际皮革城副总经理田英申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中国网 焦源源 摄 中国网9月30日讯(记者 焦源源)“打造千年皮革之都,建设现代化时尚都城,我今年68岁,为实现中国‘皮革梦’,再干20年也没问题!”河北辛集皮革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国申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值第二十一届中国(辛集)国际皮革博览会开幕之际,中国网记者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年近古稀,面色红润,声音沉稳有力,不输年轻人。 有“中国皮革皮衣之都”之称的辛集,对中国皮革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在上世纪末,辛集很多企业都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进行贴牌生产。尽管贴牌后,产品价格提高将近5倍,但利润却相当低,只能挣加工费,属于粗放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辛集皮革企业不会长期做贴牌。”这是梁国申在2010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许下的承诺。三年过后,在区域品牌的带动下,辛集皮革企业创牌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辛集的企业、领导都提高了品牌意识。” 梁国申说,“目前申报国家品牌的企业就有好几十家。” 意识到依靠贴牌的传统优势已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服饰业市场,辛集皮革业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千年中国“皮革梦” 早在3000年前,民间留传“比干制革广川郡,回龙镇上买轻裘”的谚语,反映了辛集远在殷商时代即有皮毛业。 明清时期,辛集的皮革产业已非常兴盛,“素号商埠,皮毛二行,南北互易,远至数千里”。束鹿(即今天的辛集)人在全国各地经商的颇多,与当时的晋商齐名,山西人当时又被称为老西,所以有句民谚是“钻天的束鹿,遍地的老西”。 在这条乡土谚语中称束鹿人“钻天”,除形容从事商务的束鹿人聪明能干、善于交往、勇敢开拓、还包含着对他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之广的赞叹。这也是目前辛集人性格开放的历史根源。 1927年,辛集皮毛制品已经畅销全国,走向世界,并在巴拿马世博会获多项奖牌,许多外国人也慕名而来,设立多座洋庄。辛集为中国争了光。 可以说,从中国制皮业的启蒙时期、中国制皮业发展的各个历史节点,辛集一直与“皮”结缘,漫漫3000年,就为这“皮”,就为这“梦”,无数辛集追梦人奋斗一生。 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辛集人把这个目标聚焦在了已追逐了三千年的“皮革梦”上。 实现辛集皮革产业从生产到研发一条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品牌。这就是梁国申的“中国梦”,确切地说,他将之称为中国“皮革梦”。 “再干二十年争取实现‘皮革梦”’,提到“皮革梦”,梁国申忘了自己已经68岁,他的雄心壮志让制皮人信心满满、令辛集人热血沸腾。
阅读完标题为(中国“皮革梦”,辛集人追了3000年)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