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是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存在“注水”和造假的情况,但各院校都在这同一个体系和指标下衡量,因此,就业率统计仍有其意义。 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应用型,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服务,培养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 日前,《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称,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工程”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工程”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在“就业最难年”的大背景下,这一教育部对于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的新闻也就格外引人关注。 在统计中就业率“垫底”的院校,并非教育部等国家一级的部门直属,而是省市级直属的地方本科学校。据统计,至2012年我国共有本科高等学校1147所,其中1999年以来专升本的有640多所。就数量和学生人数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 因此,人们不禁要问,这类学校缘何垫底,又该如何面对困难、谋求发展呢? 所谓“就业率”垫底 被问及这条地方院校垫底就业率的新闻时,福建省某省属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小甘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数据挺有意思的,但对于所谓就业率,需要澄清一下”。 小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按照教育部目前实行的就业率统计方法,计入就业的情况有多种,具体包括:签订三方协议就业,无需签三方的劳动合同,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出境留学、工作等等。因此,在这些所谓的已就业的毕业生中,真正开始工作的比例远小于就业率的数字。 由于就业率成了高校每年必须提交的数字“政绩”,一些高校为了保证就业率甚至以扣押学生毕业证的方式强制学生提供就业协议,这样的新闻近些年时常见诸报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就业率是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存在“注水”和造假的情况,但是各院校都在这同一个体系和指标下衡量。因此,就业率统计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 与此同时,小甘提醒记者道:“我们学校间互相比较学生就业情况的时候,更在意签约率。”而所谓签约率,则是排除了升学、出国深造等情况之外,毕业生们更为真实的工作比率。 同为地方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在就业率统计中低于高职院校。小甘对这一统计结果的回答是,的确如此。但他仍然有话要说,“比起就业率这个数字,学校还应该关心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由于在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小甘认识了不少地方公司的招聘主管。曾有位主管告诉他,公司去邻市的高职院校招聘时发现,高职的毕业生们往往更青睐去工厂而非公司就业。换而言之,高职的毕业生大多从事的工作与一些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的进城务工人员类似,实际是在“打工”。在小甘看来,如果是这样的就业质量,即使就业率高一些,也并不值得欣喜。 功利化办学 除了这次就业率垫底之外,地方院校被社会热议之处还有“考研基地”。 近些年来,许多地方院校的学生入学后就开始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他们的大学生活,实际上就等同于高中的应试生活。而那些不管其他功课、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准备考研的学生特别多的学校,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考研基地”。 虽然小甘所在的学校并不算是“考研基地”,只有一些读比较冷门的基础学科的学生会考研,但他对“考研基地”的这些“考研专业户”们表示理解。 “读了不算理想的学校,工作并不好找,学生把希望都寄托在考研上,希望通过这一次的努力来改变前途,也无可指责。”小甘说。 在这些考研基地,学生一进校,学校就把考研作为头等大事。曾有媒体报道,新生入学典礼上,校长便告诉他们,接下来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是考上研究生。甚至学校的课程设计、教育教学安排都为考研让路。 对此,熊丙奇认为,这是一种功利化办学的表现。不可能每个人都考取研究生,考研失败的学生,转而找工作会变得困难重重:一来招聘季已经过半;二来,他们在大学阶段没有接受多少真正的大学教育,缺乏就业竞争力。就业率低,也与此有关。 在熊丙奇看来,“地方本科院校的功利办学,还表现在刚刚专升本,就想着举办硕士点、博士点,认为这样可以快速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这也能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 事实上,当初众多专科学校要升格成为本科院校,也是出于功利的考量,而并非办学的考量。据熊丙奇介绍,升格为本科后,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可以从副厅提升为正厅;学校的校名可以从学校更名为学院甚至“更好听”的大学;学校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加招生规模和体量等等。 先天不足,找补失当 学校发展困难,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两个字:缺钱。 在资金支持方面,地方院校可谓“先天不足”。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地方院校的“地方”属性决定了其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而部分省级政府为做强地方高等教育,大力支持省属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积极争取相关中央部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因此,广义的地方院校包括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地方性直属高校三大类。但前两者毕竟是少数,在2500多所地方院校中,大多数都是仅靠地方财政拨款支持。 据了解,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生均拨款和专项经费。部属院校生均拨款是1.2万元,有的甚至达2万元;而地方院校直到去年才涨到1.2万元,以前一直是5000元左右,两者有2~3倍的巨大差距。 并且,同样是省属的地方院校,由于所在“地方”的不同,学校得到的财政支持也不同。以福建省为例,小甘介绍道,省里的拨款一般都集中给予省会福州的几所高校,如福州大学、福州师范大学等,而省内其他城市,即使是经济较发达的厦门市的高校,从省里得到的拨款相对较少。 然而在学生眼里,学校有没有钱,最直观的感受来自学校奖学金的丰厚程度。记者了解到若干不同高校的情况,“985工程”院校的一等奖学金一般是5000元,二等奖2000元,三等奖1000元。在上海某市属高校,三等奖学金是100元,一等奖学金也不过1000元。 因此,不断扩张,增设学科,想要争取硕士点、博士点,提升学校的名气,这些都是地方院校获得更多资源的争取手段。在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系下,学校的行政级别上去了、名气上去了,才有可能发展得好。“其实我们也理解这种做法。学校名气大,老师和学生走出去也都觉得更有面子。”上海某市属高校的辅导员朱许说。 然而,如此的扩张式发展,盲目增加学科和专业,在熊丙奇看来,导致学校本来就不雄厚的办学资源被稀释,而在争办硕士点的过程中,学校的特色也荡然无存。 毕竟,对研究型大学而言,都要在“高、大、全”的同时注重特色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实力本就不足的地方本科院校想把自己提升成为又一个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已然选择失当。 培养应用型人才,回归本位 那么,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呢? 在时常举办的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论坛上,探讨这一问题时,包括这些学校的领导在内,几乎所有学者专家都一致认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突出地方特色。 阅读完标题为(就业率垫底折射地方院校发展困局)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