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北京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红人  | 历史

> 资讯 > 北京 > 正文

实践差别化政策共逐民族经济发展梦

2014-08-04 09:34 来源:网络 浏览:
随着城市民族服务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少数民族群众能够越来越方便地买到清真食品。 六普数据显示,全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为8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1%;123个民族村

随着城市民族服务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少数民族群众能够越来越方便地买到清真食品。

  六普数据显示,全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为8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1%;123个民族村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1%,5个民族乡只占乡镇总数的2.7%。

  作为首都,北京少数民族经济的特点是“一小三大”,少数民族人口和经济规模小,但对维护和巩固首都民族团结的意义重大,对以首善标准实现“两个率先”的影响重大。同时,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工作难度也在加大。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长期受历史、自然条件和大分散、小聚居客观实际等因素制约,大多数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低于全市或所在区县平均水平,清真食品等少数民族群众特需商品供应保障的难度不断加大,不少民族老字号和传统技艺面临生存危机……这些差距的累积,形成了首都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

  接续“短板”,是近年来首都民族经济工作的主题,也是难题。

  差别,源于正视差距和需求。基于对首都民族经济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准确判断,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城市民族经济工作重在保障少数民族特殊生活需求、郊区民族经济工作重在大力发展民族乡村经济的决策。在这一决策之下,本市探索适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途径时,并没有一味套用发展经济的老模式、老思路、老机制,而是针对首都特点,采用差别化的政策,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特别关注发展给“人”带来的变化,努力在缩小发展差距的同时,让每一个少数民族群众都能切实分享发展成果。

  差别化政策是什么?

  作为政策核心,“优先优惠和鼓励创造”展现了其中要义。优先就是实现部门联动、政策集成;优惠就是普惠政策基础上的叠加,市委、市政府自2002年设立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就是其中的具体举措;鼓励创造,就是按照以奖代补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乡村和相关企业的积极性,激发创造能力。

  差别化政策是“输血”和“造血”的辩证统一,市民委相关负责人用“导”、“借”、“实”三个字来概括本市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差别化政策实践:引领发展突出“导”,如实施以奖代补机制,变补助为奖励、变扶贫为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发挥主体作用,提高“造血”能力,充分发挥出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聚力发展突出“借”,多个政府主责部门集成政策,给予优先支持,同时鼓励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力量积极引资引智;创新发展突出“实”,如在考核乡村经济发展工作时,突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指标,明确区县乡镇发展民族经济的职责。进而形成“少数民族群众努力干、区县乡镇全力抓、政府部门大力扶、社会力量倾力帮”的良好格局,最终实现“人”的发展。

  “本市实施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差别化政策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的必然结果,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执行《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根本要求”。市民委相关负责人说。

  名词解释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专项资金

  市委、市政府自2002年起,每年设立1000万元市级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专项资金两次翻番达到4000万元,“十二五”时期,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专项投入力度。据统计,2002年至2013年,本市累计专项投入3.66亿元,共扶持民族经济发展项目958个,有力地促进了本市少数民族乡村、清真食品行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

  农村之“变”:发展短板快速接续

  在农村,差别来自于少数民族乡村与全市农村发展水平的差距。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少数民族乡村大多地处偏远,农业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又缺乏产业支撑,造成了长期落后的局面。实践差别化政策,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让农民在致富的同时实现“人”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乡村呈现出四个突出变化:

  面貌变

  民族乡村村容村貌大大改善

  怀柔区喇叭沟门、长哨营满族乡和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等3个民族乡和34个民族村被评为北京市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密云县古北口村获得了“北京最美的乡村”和农业部命名的“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等称号。

  产业变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逐步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了城镇化工业聚集、农业科技带动和民族特色旅游等发展模式。

  收入变

  民族村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市均值

  截至2013年,全市民族乡、村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均超过1.7万元,连续第5年数额、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全市或所在区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民族村占全市民族村总数的比例达到83.5%。

  观念变

  多元化致富理念武装新型农民

  大兴西红门镇星光社区“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经验越来越深入人心,少数民族乡村干部群众资本意识、发展意识、科技意识不断提高,部分已经成为有资产、有岗位、有组织的新市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案例

  新型农民“致富记”

  村民于翠云如今的身份是女老板,她给自己的产业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叠翠居。

  2001年,于翠云全家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年收入不足2万元,生活来源单一,真是“想挣钱都不知怎么挣”。当时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够在脚下这片“既贫瘠又富有”的土地上,依靠自己的双手走上富裕之路。

  长城脚下、潮河之滨,密云县古北口镇古北口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京东以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该村人均不足三分地,土地贫瘠。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岁月沉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形象地表述了村域特色。”

  然而,与历史遗产不相匹配的是村里的环境:仅有几条土路经常是尘土飞扬,一到雨天便泥泞不堪;由于没有路灯,村民夜间出行事故不断;标准的冲水卫生间全村难找,垃圾污水长期无人治理;村舍破旧失修,基础设施大量缺失……这样的景象当时在少数民族乡村相当普遍。

  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民族政策的引领之下,古北口村紧抓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机遇,开启了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进程,这一过程正是“差别化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一方面运用好政策引领发展,一方面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激发农民潜能:统一整治村容环境,保护遗迹、修缮文物,组织民俗户按现代化标准和满族风情装修村屋,大大改善卫生住宿条件;认真挖掘整理庙宇文化、边塞文化、皇家文化、长城文化、爱国文化以及满族小吃、民族歌舞、满族灯会等民族民俗旅游文化……凭借世代传承的村落风物和民族风情,古北口村先后获得“北京最美的乡村”、“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等称号,并被国家民委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农民致富靠的是什么?光靠自发不行。”致富带头人宋立滨是古北口村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说,村里发展什么?如何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同时要动员大伙儿一起干。

  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时,村民们并没有完全摆脱小农意识,还习惯于“自立门户”的分散经营,恶性竞争损害了游客利益。

  为了根治这一顽症,提升全村的民族民俗接待水平,2011年,古北口村积极推进“新三起来”,成立了“古北口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统一策划、统一宣传、统一接待、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培训“六统一”的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经营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村民们也迅速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开业第一年,于翠云就收回了投资。去年一年,她的收入达到50万元,“比城里的白领挣得都多。”

  城市之“变” :民生服务全面覆盖

  在城市,差别来自于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特殊生活需求与供应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差距。差别化的政策在于细化各项民生服务举措,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民族特色服务体系

  2011年,本市首次编制实施了“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统领“十二五”期间民族工作,明确把“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作为目标和要求。围绕少数民族群众“入口”——清真饮食、“入土”——殡葬、“入院”——看病医疗、“入寺”——宗教活动等特殊民生需求,积极建设“从出生到去世”的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体系。目前,本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体系。

  市民委相关负责人说,与乡村民族经济工作不同,城市民族经济工作主要立足于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特殊民生需求,提高清真食品供应水平、加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都是为了改善民生和促进民族团结。因此,差别化政策主要是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通过政策引导,让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改善和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特需民生需求中来。

  清真网点布局九成吻合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六普数据显示,本市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十个少数民族约有25.9万人,分布在全市16个区县4072个社区中,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目前,全市清真饮副食网点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近2000家,清真网点布局与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吻合度达到93%以上,特别是在牛街等重点聚居区,清真网点数量多、品种非常丰富。

  在保“量”的同时,提“质”的进程也在加快,市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市清真食品企业呈现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趋势,形成了以东来顺、月盛斋、鸿宾楼、烤肉宛、西部马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清真食品品牌。20家清真老字号品牌企业中有10项传世制作“绝活”被列入国家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清真烹饪大师(名师)共60名,在全国性的清真烹饪大赛中,先后共有82人次获奖,为首都赢得了荣誉。

  与此同时,本市还积极充分发挥宗教人士、乡老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形成企业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执法检查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据了解,目前东城、西城、海淀等重点区县都建立了民族政策监督员队伍。

  链接

  多措并举供应优惠“放心肉”

  据了解,相关部门正在积极鼓励本市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企业,在少数民族聚居社区、街道设立直营直销新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努力让少数民族群众吃上优惠的“放心肉”。目前,北京月盛斋清真食品公司等5家企业在西城区、朝阳区、大兴区、通州区和房山区等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设立直营直销店(点)35个,生鲜清真牛羊肉价格比超市中同类商品价格每公斤约低5元至10元,在从源头上把好民族政策关的同时,对价格起到一定平抑作用。

  案例

  护国寺小吃店落户记

  几年前,拥有回族常住人口3000多人的德胜街道通过大规模的环境“整容”,整个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

  街道从区里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代表口中不约而同地听到一个反馈:清真不便。

  调查发现,在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大量的商业网点被拆除,其中包括几家大众消费的清真饮食网点。居民回迁后,距离最近的清真网点步行前往至少需要半个小时,且人均消费近百元。随着回族居民们陆续回迁,就近设立清真网点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改造后的德胜街道寸土寸金,高房租直接增加了廉价餐饮的经营成本。西城区相关部门和德外街道积极与拥有鸿宾楼、烤肉宛、烤肉季、护国寺小吃等多个清真老字号的西城区聚德华天公司协商,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在多方支持下,聚德华天公司最终决定,顺应少数民族群众意愿,开设护国寺小吃连锁店,让清真网点进入一刻钟生活圈。企业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市区相关部门的肯定,并获得20万元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资金支持。

  护国寺小吃开业后,每天供应艾窝窝、驴打滚、开口笑、牛肉面等60余种清真特色小吃,深受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生意火爆异常,平均每天营业额达到了1.3万元。

  链接

  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大事记

  2002年 市委、市政府设立600万元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2005年 市领导提出“少数不等于小数、和谐需要基础、发展要有特色”,建立“区县领导、乡镇负责、村为基础”的工作格局。

  2006年 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专项资金翻番至1200万元。

  2007年 提出“规划先行、项目推进、部门联动、政策集成、优先发展”工作思路。

  2008年 全市少数民族村人均劳动所得首次过万元。

  2009年 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全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明确“发展主题、市级主导、基层主体”;少数民族村人均劳动所得首次超过全市郊区农民平均水平;专项资金再次翻番至2400万元并创新“以奖代补”机制。

  2010年 第二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全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首编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2011年 第三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全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完善以奖代补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实现从抓项目到抓主体的重大转变。

  2012年 第四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全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明确以“三特一创”引领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建立区县乡镇和民族村三级主体考核体系。

  2013年 第五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全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总结10年发展成效和工作经验;市级专项资金再次增长,区县乡镇两级设立专项资金达到4000万元,首次超过市级专项资金规模;民族村人均劳动所得连续第5年数额、增幅高于全市平均。

  2014年 第六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全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进一步明确抓达标、抓提升、抓特色。



阅读完标题为(实践差别化政策共逐民族经济发展梦)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