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毅 49岁的韩大强(化名)和50岁的于双利(化名),在房山区琉璃河镇一个普通村庄长大。两人在同一条河里钓过鱼,在同一片玉米地里打过滚,但两人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导致现在户口本上写着不一样的“户别”,老韩是农业家庭户、老于是非农业家庭户。曾经,老于因非农户口而得到便利,现在老韩则因农业户口而赢得更多实惠。 7月30日,国务院决定,我国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老韩和老于这一对发小又将拥有相同的“户别”,不过两人心里的滋味可很不一样。 老于折腾一圈回了琉璃河 地处房山区东南部的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冲积平原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的时代,像琉璃河这样的地方,自然而然地聚集起大量农田、城镇和人口。在镇境内,保留着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燕都遗址,琉璃河也因此有“北京之源”的美称。琉璃河镇西部为大石河流域,多为壤土和黏土,适宜粮食生长;镇东部是小清河与永定河流域,土质多为沙土,适宜林果生产。 老于的院子里就有几棵茂密的果树。“这是李子树,别看果子是青的,但是好吃着呢,甜。” 连着院子带瓦房,老于在琉璃河的家占地大约八分,瓦房是8年前花40万盖的,是个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的四居室。在30多平方米的大客厅中,老于沏了壶茶,倒了一杯,抿了一口,“这房子是我回来以后盖的,没想到回来以后,我已经不是农民了”。 和琉璃河镇所有原住民一样,于双利祖上也是务农为生,自从有了户口就是“农业户口”。虽然地里出产的东西不错,但日子一直清苦。到了于双利成家立业后,家里已经换成了瓦房,日子也渐渐宽裕。大约是1983年,村里开始分地,按人头,一人1亩地。那时候,种地是需要交钱的。“靠这点地肯定是不够用的,总得想着做点什么。” 老于是村里公认脑袋瓜子比较活络的,他想到了打井。琉璃河镇地下水资源丰富,不仅村民饮用、灌溉需要打井,建筑工程、修路、搭桥也需要打井。老于从保定买来打井设备,自己组织起打井队,开始忙活起来,慢慢地在十里八村也都小有了名气,生意不赖,收入不俗。 1998年,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颇有些积蓄的老于在房山区的中心——良乡镇——买了房,办了“农转非”,成了一位“小城镇居民”。户别的改变,让老于的孩子得到了教育的便利。光阴如梭,8年前,也就是2006年,老于的两个孩子都上了中学,落在良乡的户口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他就把户口又迁回了琉璃河。但这一次,改变的只是户口所在地,户别依然是“非农”。据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非转农”尚属于政策空白,老于再也回不去农业户口。 老韩年收入轻松破10万 “能做好一个农民就很好了”,虽然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但韩大强的想法却与于双利完全不同,他说自己脑子笨,就知道种地。 关于过去的记忆,老韩与老于几乎是重叠的。在需要养家糊口的岁数,老韩也曾因为生活压力,想到如何挣钱,他想到了养牛,养奶牛。在1990年,老韩向村里租了地,建了养牛场,养起了80多头奶牛。养奶牛的成本很高,饲料、人工都不便宜,而且奶牛只有在哺乳期产奶,产量也不稳定。没有大型的罐装设备,出产的牛奶以散装的形式卖给附近的村民。“很便宜,1块钱一玻璃杯”,乡亲们拿着自己的玻璃杯来老韩的奶牛场打奶,跟买散装啤酒类似。投入很大利润却有限,经营了三年,奶牛场以变卖了所有奶牛而告终。 挫折让老韩重新把希望投向田野,幸运的是,老韩赶上了取消农业税。2000年,“取消农业税”的政策从安徽试点开始,到2003年全国范围内铺开。老韩的记忆里,从进入新世纪开始,种地就不再要交钱了,甚至还开始有补贴。“种棒子(玉米),现在每亩地的补贴大概是90多元钱,种小麦补贴要高一点,每亩大概是100多元钱。” 取消税费又有了补贴,老韩觉得种地变得前途光明起来。他承包了更多土地,种起了玉米,专门供给养牛场做青储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韩越发觉得自己户口本上那“农业家庭户”几个字是实实在在的实惠。村里几个农户参加了镇上的合作社,一起养肉鸭。合作社得到了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规模日益扩大。老韩也想参与其中,可养牛的不成功经历让一家人都拿不定主意。此时,农行送金融服务到房山,老韩利用只对农业户口开放的小额贷款,拿到了养肉鸭的启动资金。现在,依靠种地和养肉鸭,老韩一家的年收入轻松突破10万元。 当发小老于还在四处奔波依靠打井挣钱时,老韩开始琢磨着自己组织合作社,搞蔬菜和水果种植。 ■郊区农民增收幅度连续5年超城镇居民 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37元,同比增长11.3%,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7%,高于城镇居民0.6个百分点。 ■房山农民政策补贴人均同比增长3.5倍 房山区统计局2014年7月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房山区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实现1495.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0.8元,增长14.6%,对现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8.2%,拉动现金收入增长1.9个百分点。 ■全市133万农民参与股份分红 据北京市农经办统计,2013年全市有126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股份分红。分红村占已改制村集体经济组织的32.9%。股份分红总金额34.8亿元。改制村中有133万农民股东获得红利,人均分红2611元。 狼垡二村的“股份制”农民 和远郊的韩大强相比,近郊狼垡二村的吕志刚(化名),更深切地感受到“农业户口”的优势。这位新农民已不再种地,仅股份制分红就年入万元。 狼垡二村位于大兴区西北角,南五环之内,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脏乱差”曾是这里的代名词。“以前,咱这块地也不好种,沙化严重,种些棒子、麦子一亩也就收个300来元钱。”老吕说,到2004年,村集体“穷则思变”了,狼垡二村开始试行以土地承包权为基础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方式的股份制改革。 村集体把村民手中承包的0.5亩土地收回,统一经营。社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本村户籍入股,实行股份制分配收益。2004年当年,狼垡二村人均股份分红就有3300元。 2005年狼垡二村将新建成的门面房、超市、农贸市场等企业资产进行量化,村民享受的股份收益得到增加,2005年人均分红4000多元,2006年人均分红再增加到5000多元。2012年,股东人均分红已达到了1.5万元。 现在的狼垡二村,已经发展成了具备相当规模的小城镇。村民们住进了长丰园小区的花园洋房,购物可以去村头1.2万平方米的亿发购物广场。狼垡二村现有的劳动力,除120人自谋出路外,其他人员都纳入集体就业安置计划。老吕在村里的驾校当教练,他媳妇在亿发购物广场做销售。 此外,狼垡二村的村民还享受众多福利待遇,比如:每人每年可免费领取面粉100公斤、大米50公斤、食用油6公斤;对本村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给予2000元至12000元的奖励;长丰园小区的居民免交5年供暖费,长期免交物业管理费;对5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600元养老金,全体村民免费参加新型医疗保险。 老吕说,现在村里已经实现了“四个一”——每户有一套居住房,一套出租房,每人有一份工作、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一份股份。 每年各交100元管了养老看病 不只是收入方式上的差别,韩大强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和于双利有所不同。 “我现在参加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每年就只需要交100元钱。到我60岁之后,每个月就可以领将近400元钱”,老韩说,因为有了政府补助,他参加新农保并不需要缴纳太多费用,但“退休”后却有更多保障。 据了解,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2013年,北京市农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了每人每月390元。 除了新农保,老韩参加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个人的缴费也是100元。据了解,2013年全市新农合统一人均筹资标准由不低于每人每年640元提高到不低于每人每年680元,其中个人筹资不低于每人每年100元,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580元,提高40元。 虽然老韩说自己身体硬朗,几乎从不去医院,但他知道,如果自己染病住院,每年只交了100元的新农合还能帮他减少很大的开销。新农合已经将15类重大疾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70%提高至75%。 本市一项鼓励农村自建节能住宅的补贴政策,老韩也有幸享受。因为住房翻新的住房达到了节能要求,老韩得到2万元市级财政补贴。文并摄 D175 阅读完标题为(本市农业户口有哪些“实惠”)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 |